本期人物介绍
PEOPLE IN THIS ISSUE INTRODUCE
郭润文
著名油画家
法兰西学院(美术学院所在地)
艺术大赛评审团的历史沿袭
一、罗马大奖赛评审团
艺术大赛自古有之,虽经岁月变换、时代更替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其荣誉成就与学术地位的指标性和象征性意义却从未发生过改变。
世界上最负盛名艺术大赛--罗马大奖赛,是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艺术家最趋之若鹜热衷于追逐的目标之一。评论家也为此把“罗马大奖赛”视为“权威形象和官方成功的起点”。例如:亚历山大·卡巴内尔在1845 年获得罗马大奖赛的绘画奖后,彻底改变了其的职业轨迹,自己也进入了大赛评审团,同时也成为美术学院的教授,甚至连拿破仑三世都成了他忠实的崇拜者和赞助者。
罗马大赛奖章 1886年 (比利时)
罗马大赛参赛作品
1663 年,法国政府在国王的指导下设立了罗马大奖赛,其目的是将法国最有才华的艺术家、建筑师和作曲家送到罗马向古典大师学习。艺术家必须通过淘汰赛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获奖艺术家可前往罗马的“法兰西学院”学习。完成学业回国后,他们将成为法国文化与艺术领域的核心人物,很多人为此成了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讲师、巴黎沙龙的评委和欧洲歌剧院的作曲家。这些人被视为那个时代古典理想和艺术美德的守护者。历史上弗朗索瓦·布歇(1720 )、雅克-路易斯·大卫(1774 年)、安格尔(1801 年)、威廉·阿道夫·布格罗(1850 年)都是“罗马大奖赛”的参与者和获奖者。
罗马大赛参赛作品
罗马大赛参赛作品
法国“罗马大奖赛”于 1968 年终止。然而,荷兰、比利时、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却保持和沿用了其形式,时至今日仍然举办“罗马大奖赛”。
由于大赛竞争异常激烈,因此,大赛评审就处在一个非同寻常的位置上。以荷兰“罗马大奖赛”评审团为例:1817年,荷兰获得独立后,威廉一世国王重新开始举办“罗马大奖赛”,评审团成员全部由阿姆斯特丹和安特卫普的“皇家学院”德高望重的权威人士组成。国王甚至还对评审团的组建和奖项的评审进行干预。1870 年荷兰威廉三世就对“罗马大奖赛”的举办、评审团的组建、获奖人员的资格认定、评选过程等进行了干预。
沙龙展览
沙龙展览
大赛评审团的高规格结构与卓越表现进一步证实了罗马大奖赛这种高端地位,评审团汇集了各种国际专业知识、立场和观点,在引导大赛的品味、学术标准以及趋势走向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亨利·热尔韦(法语:Henri Gervex,1852年-1929年)与1883 创作的“绘画评审团会议”反映的正是沙龙展评审团的工作状态
二、巴黎沙龙展的陪审团
巴黎沙龙(法语:[saldpai] ),开始于1667年,是法兰西艺术院官方在巴黎举行的艺术展。从 1748 年到 1890 年,它可以说是西方世界最伟大的一年一度或两年一次的艺术盛会。巴黎沙龙的展览对于任何艺术家取得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法国至少在接下来的 200 年的时间里,沙龙展的入选作品标志着受到皇室的青睐。
1852 年沙龙展览
1903年巴黎沙龙陪审团
由法兰西艺术院院士组成的陪审团主导着沙龙展、罗马大奖赛和公共委员会的工作。法兰西艺术院 (Académie des
beaux-arts)是法兰西学会5个院之一,是法国艺术界的权威机构。法兰西艺术院的院士一共分为八组:第一组绘画;第二组雕塑;第三组建筑;第四组版画;第五组音乐作曲;第六组不能分类;第七组电影和声像艺术;第八组摄影。以第一组最为重要,有14名终身院士。1849 年任命了第一个评审团,其中包括德拉克罗瓦、安格尔、柯罗、德拉罗什等 40 名成员。
1897年沙龙陪审团
查理十世在 1824 年卢浮宫沙龙展览结束时向艺术家颁发奖品
弗朗索瓦约瑟夫海姆,1825 年
布面油画,173 x 256 厘米,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三、当代艺术大赛评审团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艺术大赛虽然彻底改变了三百多年来“罗马大赛”的一赛独大的垄断局面,国际艺术竞赛也呈现出以国家为特色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是大赛评审团的结构与要求依然遵循了严谨与学术的标准。素有“艺术大赛的奥林匹克”之称的、全球最大的具象艺术大赛--美国ARC国际沙龙大赛的陪审团就有国际著名艺术界人士组成,例如:弗雷德·罗斯是艺术复兴中心的创始人兼主席、威廉·布格罗委员会主席;弗恩·斯旺森博士是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爵士和约翰·威廉·戈德沃德专著的作者和其研究领域的权威;迈克尔·约翰·安吉尔当今最重要的具象画家、天使古典艺术学院院长;丹尼尔格雷夫斯,佛罗伦萨古典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油画家徐芒耀等二十一人组成。
西班牙具象绘画&大赛大赛的陪审团:
安东尼.洛佩兹、奥德.纳德卢姆等在评审现场
西班牙具象绘画&大赛大赛评审现场
另外一个当代具象艺术大赛--西班牙具象绘画&大赛大赛的陪审团也说明了其成员身份标注了大赛的规格与高度。参与该大赛的评审几乎涵盖了全球最顶级的具象艺术的权威人士,如:西班牙艺术大师安东尼.洛佩兹、挪威艺术大师奥德.纳德卢姆、奥地利艺术大师戈特弗里德·郝文以及著名博物馆馆长、协会主席、评论家等人组成。
由中外艺术大师组成的国际陪审团始于第一届“委拉斯开兹绘画&雕塑大赛”,评审团成员全部来自西班牙和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权威人士。如:西班牙有安东尼.洛佩兹、卡门.拉芬、吉列尔莫、伊尼戈;中国有徐芒耀、王宏剑、王沂东、庞茂琨、何红舟组成。
西班牙具象绘画&大赛大赛评审现场
西班牙具象绘画&大赛大赛评审现场
与“第一届委拉斯凯兹绘画&雕塑大赛”相比较第二届大赛更强调国际化程度与全球参与性,其特征主要表现在评审团的构成与参与艺术家的结构方面。第二届大赛陪审团成员除了中国以外,还有美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业界权威人士组成。自即日起,本公众号将陆续提出“第二届委拉斯凯兹绘画&雕塑大赛”陪审团成员介绍。
第二期:国际评委--郭润文
郭润文
郭润文1955年生.籍贯,浙江.198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设计专业,1988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助教进修班。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油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中国美协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
评
委
简
介
郭润文大赛评委证书
沉浸与出走:与“历史”无关的痕迹
--谈郭润文油画细节的矛盾重构
刘光炜
一、有这样一类艺术家的作品,始终秉持朴素平静而含蓄的画面形式,从不刻意创造强烈的视觉冲突和新奇的画面营造,当你驻足凝视,总能获得美的升华或精神的洗礼,郭润文的油画恰属于这一类。郭润文一直致力于研究油画本体语言的纯正性,从个人体验出发,将西方古典写实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创造性结合,使作品形成了神秘而沉静含蓄的审美特质。他的作品常由两个途径所得,其一为“偶发性写生”,其二为“虚拟情境创作”。他敬畏写生,更赋予写生新的寓意,他的写生方式包涵着很多的主观倾向,在写生前与写生过程中也经常出现很多偶发的元素,他的很多人物写生作品藉由课堂教学或春节期间“二月写生”的方式而产生。第二种则更多在工作室以特定主题创作呈现出来,这类创作强调油画语言的醇正锤炼,但不拘泥于某一种风格取向,在他不同的人生阶段,或不同的情感体验层面,作品以不同的姿态而生长。
郭润文作品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郭润文擅长于艺术作品的整体情感的处理,也更痴迷于作品细节的打磨创作。在纷繁复杂的视觉形象之中抽丝剥茧,以选取有意义的细节、加以组合创造,这是一项重要性工作。他往往把不同时间节点的物体进行组合,跨越时空,在矛盾中寻求统一,达到艺术效果。生活的幻象及矛盾通过细节的多种处理才可能进入有意义的层面,郭润文在不同阶段的作品里均进行了独特构建的多重尝试。
郭润文作品
作品局部
二、在2000年前后,郭润文创作了一批“静物”题材的作品,如《天惶惶地惶惶》(1996年)《沉浮》(1998年)《傀儡之一》(2000年)《傀儡之二》(2001年)《椅子上的缝纫机》(2003年)等,这批作品非简单的“静物”写生,它们经历前期策划、思考、模本制作、组合等诸多流程,搁置于特定的光影氛围中进行写生创作。每一个“物象”“模本”从生活尘埃中走来,转换为画面中的生命体征,被赋予了某些象征意蕴,隐喻着宗教般的神秘及不可言说之感。
郭润文作品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有别于《痕迹》(1993年)《永远的记忆》(1994年)等同类作品强调的主题性,这批“静物”元素的作品更趋象征意味,故事性与文学性被删减,使用孤立而互不关联的细节进行错位表达,画面中多了一层晦涩沉重,体现出某些不可名状的观念及情绪,或许是画家彼时的情境写照。《天惶惶地惶惶》来源于一个画家亲手制作的模本写生,画面中间有个醒目的儿童裸身玩偶被铁丝禁锢捆绑,其他着衣玩偶环置四周,似凌乱坠落之状,在画面的四方区域放置着一些残破的老药方,药方与着衣玩偶似浮雕一般被固定住,也似时间的尘埃被丢弃;这些矛盾的元素集中于一体,使每一个细节丝丝入扣,通过油画刀的多层叠压处理,呈现不可见之超越时空之感;作品色调是画家鲜少使用的土红色调,整体雕琢成斑驳厚重的墙体,充满警示之意,也许是画家表达内心的一种困惑。
郭润文作品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傀儡系列作品也是我喜欢的,《傀儡之一》将不同的玩偶置放在超现实的空间中,戏曲形象、弓箭、铁丝网、红色手势等形象既互相冲突又互相融合,无生命的玩偶拥有雕塑般厚重的细节轮廓,其张力充盈到画面之外,后现代讽刺意味甚是明显。“绘画是静止的,只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物体的元素来铺垫集中表现,从而对禁锢的生命体进行描述,获得一个情感出口。”郭润文曾如此解释这一时期的作品。
郭润文作品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三、郭润文对风景题材不常为之,却不影响其成为一名优秀的风景油画家,从早期的下乡写生,到近十年来的每一次旅行归来,他都能产出一批高质量的风景作品。他的风景油画崇尚精神向度,具有很强的表现性和主观性,他总能依循客观物象挖掘创造出更多形式语言的边界,展现出更浓烈的个人语言风貌。对于风景创作中的细节锤炼,他拥有自己的独到视角,“致广大而尽精微”,严谨内收、恣意放肆,他的作品中弥漫着一股克制的情绪张力,在“张力”之外我们又能触摸到一种理性的尺度,二者张弛有度、和谐交错一体。
郭润文作品
郭润文作品
展开而言,他将笔触的对比与黑白的对应构成关系发挥到了极致的地步,甚至偏向苛刻,常有交响乐的宏伟壮阔,亦有小提琴的浅吟低唱。如《圣彼得堡的街景》(2006年)这幅作品,油画整体设置为大面积中性灰的色调空间,其中点缀着黑白两色,细节局部看似选用散漫的笔触随心而为,在微观形式之上画家始终建构着一种稳定的逻辑形式,抽象与具象、写实与写意、严谨与放纵,矛盾的两端在此合体展现,值得品读玩味。其他如教堂系列固体油画作品更将此种手法运用到极致,空灵中尽显智性力量。
郭润文作品
郭润文作品
我们再来说一说《磨坊》(2005年)这幅作品,画面里充满着满满的怀旧情绪,色调明显受到了怀斯风格的影响,散淡的浅褐配以明黄的局部亮块,陈旧的磨坊里光影交错,各种工具杂物布满各个角落,每种物件的质感表达恰当严谨,局部与整体的节奏严丝合缝,配合时空的温度缓缓呈现,没有一丝急躁之情。总之,对精神性的重视、对精神品格的锤炼成为郭润文风景创作的终极追求,其作品故而呈现出一种“非风景”特征,具有独特的审美存在价值,我们总能从其作品里读到超越具体环境和故事性的情感,进而升华得到共鸣。
郭润文作品
郭润文作品
四、郭润文有着一种无与伦比的执拗,不断追寻挖掘细节中的形式与象征意蕴,是他几十年来深耕不辍的课题。他的艺术实践坚守古典写实传统,并以此为基石探索转化为表达个人经验的话语方式,使他的作品具备了某种古典主义的宗教意味,及与艺术家现实情感的开放意识相结合的精神特质,这些特质在其人物创作中更显明晰,一路沿袭至今。他的人物创作依托在古典主义的外表之下,凭借画面中人物动态与道具、背景等细节的精心设计,收入整体的视觉范式维度之中。
郭润文作品
郭润文作品
待静观揣摩,这些细节特征拥有着矛盾与戏剧冲突之感,在现实与梦境、写实与抽象之间错位而立,终求达平衡。比如其早期作品《落叶的春天》(1996年)中,人物形象庄重肃穆,手势姿态与现实保持着疏离,背景墙面的半圆造型与人物坐台的半圆造型相互呼应,“落叶”与“春天”是富有矛盾的意象,在画家的构造之下使画面显得模糊晦涩,每一个局部或细节各自庄严存在,宛如时光凝固、遁入空门之境。
郭润文作品
郭润文作品
再观郭润文近期的人物创作,其形式语言趋向简约沉郁,减少了细节处理的丰富性,背景更趋抽象简约,显示出更纯粹形而上之精神性。如《和谐·四季》(2019年),人物设计置于超现实抽象的语境之中,前者画面中的四重奏的女子柔性婉约,在深邃的背景下跳动,远景吊灯的高光与抽象的光斑以及方正的分割线在女性曲线美的衬托下叠映生辉。又如《莎拉的钥匙》(2017年),画面中人物虔诚的姿态、对称的构图、上方背景悬空的钥匙及非“历史”的空间营造等元素集合于一体,错位而立,座椅扶手上缠绕的白布似乎想包裹住现实中的繁杂纷扰,所有细节表现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找到平衡的支点。
郭润文作品
郭润文作品
无论是静物主题作品中的隐喻或象征表达,还是风景表现中的形式感与精神性,及人物表现中的偶发性写生与虚拟情境创作,郭润文都在细节处理的维度上升到某种高度,这种细节是在技术语言与内容主体之间的均衡吻合,是致力于技术与理想的磨合或克制的状态,这是其作品最有价值的情态所在。他通过细节基石不断挖掘、组合,建构画面的终极涵义,如此将时光或记忆的“痕迹”进行凝固,这种“痕迹”只是一种特定的情绪,没有一个具体的轮廓,是神秘、虚幻、伤逝、希望的综合,这种矛盾的意象建构正是郭润文在中国当代写实油画领域独特的价值存在。
以下均为郭润文作品
文章转自:盛鑫煜艺术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